如是我聞[佛說“如是我聞”究竟義]

如是我聞[佛說“如是我聞”究竟義]

遵循佛陀的遺教,在佛經的開頭第一句,都是“如是我聞”。“如是”,就是“如此”,“是這樣”;“我聞”,就是“我聽到”。這一句話是說:“阿難我聽佛是這么說的。”表示經的內容是阿難親自聽聞佛說,非從他聞,真實無謬。阿難的誦經得到了五百位大羅漢的讚賞和認同,“如是我聞”四字在弘傳佛法上無上珍貴。

基本信息

如是我聞解釋

如是我聞緣起

助緣同修一心不亂,同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
如是我聞原則

依法不依人,依義不依語,依了義不依不了義,依智不依識。

相關譯文解釋

大智度論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

大智度論卷第一 緣起論 釋初品中 如是我聞一時

摩訶般若波羅蜜初品如是我聞一時釋論第二

【經】如是我聞一時。

【論】問曰。諸佛經何以故初稱如是語。答曰。佛法大海信為能入。智為能度。如是義者即是信。若人心中有信清淨。是人能入佛法。若無信是人不能入佛法。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。是不信相。信者言是事如是。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。無信人亦如是。譬如牛皮已柔隨用可作。有信人亦如是。複次經中說信如手。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取寶。有信亦如是。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禪定寶山中。自在所取。無信如無手。無手人入寶山中。則不能有所取。無信亦如是。入佛法寶山。都無所得。佛言。若人有信。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。能得沙門果不空。剃頭染袈裟。若無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。如枯樹不生華實。不得沙門果。雖剃頭染衣讀種種經能難能答。於佛法中空無所得。以是故。如是義在佛法初。善信相故。複次佛法深遠更有佛乃能知。人有信者雖未作佛。以信力故能入佛法。如梵天王請佛初轉法輪以偈請佛。

閻浮提先出多諸不淨法

願開甘露門當說清淨道

佛以偈答。

我法甚難得能斷諸結使

三有愛著心是人不能解

梵天王白佛。大德。世界中智有上中下。善濡直心者。易可得度。是人若不聞法者。退墮諸惡難中。譬如水中蓮華。有生有熟。有水中未出者若不得日光則不能開。佛亦如是。佛以大慈悲憐愍眾生故為說法。佛念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法。皆度眾生為說法。我亦應爾。如是思惟竟。受梵天王等諸天請說法。爾時世尊以偈答曰。

我今開甘露味門若有信者得歡喜

於諸人中說妙法非惱他故而為說

佛此偈中不說布施人得歡喜。亦不說多聞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人得歡喜。獨說信人。佛意如是。我第一甚深法微妙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動不猗不著無所得法。非一切智人則不能解。是故佛法中信力為初。信力能入。非布施持戒禪定智慧等能初入佛法。如說偈言。

世間人心動愛好福果報

而不好福因求有不求滅

先聞邪見法心著而深入

我此甚深法無信云何解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複次,“我法真實,余法妄語”、“我法第一,余法不實”,是為斗諍本。今如是義,示人無諍法,聞他所說,說人無咎。以是故,諸佛經初稱如是。

略說如是義竟。

我者,今當說。

問曰:若佛法中言一切法空,一切無有吾我,云何佛經初言“如是我聞”?

答曰:佛弟子等雖知無我,隨俗法說我,非實我也。譬如以金錢買銅錢,人無笑者。何以故?賣買法應爾故。言我者亦如是,於無我法中而說我,隨世俗故不應難。如天問經中偈說:

“阿羅漢比丘,諸漏已永盡,於最後邊身,能言吾我不?”

佛答曰:

“阿羅漢比丘,諸漏已永盡,於最後邊身,能言有吾我。”

世界法中說我,非第一義。以是故,諸法空無我而說我,無咎。

複次,世界語言有三根本:一者、邪,二者、慢,三者、名字。是中二種不淨,一種淨。一切凡人三種語:邪、慢、名字;見道學人二種語:慢、名字;諸漏盡人用一種語:名字。內心雖不違實法,而隨世界人共傳是語故,除世邪見,順俗無諍。

複次,若人著無我相言是實,余妄語,是人應難:“汝一切法實相無我,云何言如是我聞?”今諸佛弟子,於一切法空無所有,是中心不著,亦不著諸法實相,何況無我法中心著?以是故,不應難言何以說我。如中論中偈說:

“若有所不空,應當有所空,不空尚不得,何況得於空?

凡人見不空,亦復見於空,不見見無見,是實名涅盤。

不二安隱門,能破諸邪見;諸佛所行處,是名無我法。”

略說我義竟。

聞者,今當說。

問曰:聞者云何聞?用耳根聞耶?用耳識聞耶?用意識聞耶?若耳根聞,耳根無覺知故不應聞。若耳識聞,耳識一念不能分別,亦不應聞。若意識聞,意識亦不能聞。何以故?先五識識五塵,然後意識識;意識不能識現在五塵,唯識過去、未來五塵。若意識能識現在五塵者,盲聾人亦應識聲色。何以故?意識不破故。

答曰:非耳根能聞聲,亦非耳識,亦非意識。是聞聲事,從多因緣和合故得聞聲,不得言一法能聞聲。何以故?耳根無覺故,不應聞聲;識無色無對無處故,亦不應聞聲;聲無覺亦無根故,不能知聲。爾時,耳根不破,聲在可聞處,意欲聞,情、塵、意和合故耳識生,隨耳識即生意識,能分別種種因緣得聞聲。以是故,不應作是難。雖聞聲,佛法中亦無有一法能作、能見、能知。如偈說:

“有業亦有果,無作業果者,此第一甚深,是法佛所說。

雖空亦不斷,相續亦不常,罪福亦不失,如是法佛說。”

略說聞法竟。

一者,今當說。

問曰:佛法中數、時等法實無,陰、入、界所不攝故,何以言“一時”?

答曰:隨世俗故有一時,無有咎。如畫泥木等作天像,念天故禮拜無咎。說一時亦如是,雖實無一時,隨俗說一時無咎。

問曰:不應無一時。佛自說言:“一人出世,多人得樂。是者何人?佛世尊也。”亦如偈說:

“我行無師保,志一無等侶,積一行得佛,自然通聖道。”

如是等佛處處說一,應當有一。

複次,一法和合故,物名為一。若實無一法,何以故一物中一心生,非二非三?二物中二心生,非一非三?三物中三心生,非二非一?若實無諸數,一物中應二心生,二物中應一心生;如是等三、四、五、六皆爾。以是故,定知一物中有一法,是法和合故,一物中一心生。

答曰:若一與物一,若一與物異,二俱有過。

問曰:若一有何過?

答曰:若“一”、“瓶”是一義,如“因提梨”、“釋迦”亦是一義。若爾者,在在有“一”,處處應皆是“瓶”;譬如在在有“因提梨”,亦應處處有“釋迦”。今衣等諸物皆應是“瓶”,“一”、“瓶”一故。如是處處“一”,皆是“瓶”。如“瓶”,衣等悉是一物,無有分別。

複次,“一”是數法,“瓶”亦應是數法。“瓶”體有五法,“一”亦應有五法。“瓶”有色有對,“一”亦應有色有對。若在在“一”,不名為“瓶”,今不應“瓶”、“一”一!若說“一”不攝“瓶”,若說“瓶”亦應不攝“一”。“瓶”、“一”不異故,又復欲說“一”,應說“瓶”;欲說“瓶”,應說“一”,如是則錯亂。

問曰:一中過如是,異中有何咎?

答曰:若“一”與“瓶”異,“瓶”則非“一”;若“瓶”與“一”異,“一”則非“瓶”。若“瓶”與“一”合,“瓶”名“一”者,今“一”與“瓶”合,何以不名“一”為“瓶”?是故不得言“瓶”異“一”。

問曰:雖“瓶”與“一”合故,“瓶”為“一”,然“一”不作“瓶”。

答曰:諸數初“一”,“一”與“瓶”異,以是故“瓶”不作“一”。一無故,多亦無。何以故?先一後多故。如是異中,“一”亦不可得。以是故,二門中求一法不可得。不可得故,云何陰、界、入攝?但佛弟子隨俗語名為一,心實不著,知數法名字有。以是故,佛法中言一時、一人、一師、不墮邪見咎。

略說一竟。

“如是我聞”真實義 (上印下廣法師)

尊敬的各位法師、各位居士、各位大德、各位菩薩大家好!

今天我為大家做一個特別的專題開示:“如是我聞”這四個字它的真實法理法義。

大家知道三藏十二部經每一部經正文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“如是我聞”,“如是我聞”是一切經典開宗明義第一句話。

不管是中國人或者是外國人,在寫文章的時候,一篇文章題目是不是最重要啊?整個的文章就是圍繞這個題目而展開,所以往往一篇文章的題目它就是這篇文章的靈魂、綱領、核心、濃縮和精華。整個文章的內容,就是圍繞這個綱領而展開,這叫綱舉目張。

三藏十二部經,每部經都有標題。標題呢,千差萬別。可是每一部經的第一句話卻是共同的一句話,也就是說這句話是三藏十二部經一切經典的共同的總標題。

所以這句話非同小可啊。我們真正把這句話搞明白,我告訴你,就等於貫通了三藏十二部經;不僅如此,你也貫通了佛法與一切的世間法,也貫通了整個森羅萬象、十法界一切萬法。所以“如是我聞”這句話對於我們修行人來說,舉足輕重,它是我們入佛門的關口。

我曾在幾年前著重從三個角度來論述我們淨土法門,修行的綱領和次第。

第一段內容就是提出念佛不能往生,不能成佛。

第二段內容就是提出念佛一定成佛,念佛一定往生。

第三段內容呢就是提出念佛當下成佛,當下往生。

我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說法,理由就是依據“如是我聞”。概括的講就是:“如”者阿也;“是”者彌陀也;“我”者佛也 ;“如是我”阿彌陀佛也。‘聞’者見道也。“如是我聞”萬法皆成;“如是我不聞”萬法皆不成。

所以這個法傳出以後,在同修中震動很大。所以我們今天是針對許多同修的要求,詳細具體的從五個方面解釋“如是我聞”。

“如是我聞”分釋義

第一、略說“如是我聞”的緣起及作用

當年佛在世49年講經,大小几百會,任何一個法會,任何一部經典從來沒有在任何一部經典上提到“如是我聞”四字,包括在《法華經》《楞嚴經》皆未提起。而是在佛滅度之前,由摩訶迦葉尊者授意阿難尊者向佛請法。當時呢阿難還有點情執,看到佛就要離開大眾而去,禁不住悲痛欲絕。所以由摩訶伽葉提醒,阿難尊者請問佛:“在您滅度以後,我們眾弟子在結集整理您老人家四十九年所講一切經法每一部經時,開頭如何設立?”佛說:用“如是我聞”,這是佛的遺囑。

當時在印度這個民族,有他的文化特徵,有他的個別性。各家各派自成一體。為了互相區別開,所以每個團體、每個學派在文章的第一句話,必須用相同的開頭語。比如說那些自然外道,以有為宗的,每一部經開頭第一句話必然用‘吁’;以空為宗的,他一定是用‘阿’。這是打比方。九十六個外道九十六個團體,他們的開頭語都各自不同,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,何況我們的佛法,它是詮釋宇宙人生的真理,當然絕對不可以混同於外道。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,佛恆順世間法用“如是我聞”作為我們佛教經典的開頭語。這是講他的源起。

那么這個開頭語形成了以後,在當時起到四個作用:

第一個作用是斷除眾疑。怎么個斷疑呢?阿難尊者無量劫以來,雖然沒有成正果,但是阿難的形象非常莊嚴、心地非常慈悲善良。據說佛有三十二大人相,阿難就有三十。所以當阿難將佛四十九年所講之法一句一句講出來,由法會大眾共同通過的時候,第一句講出“如是我聞”大家就明白了。這是阿難代佛傳法。否則的話,大家會以為,不是佛滅度了么?佛怎么又出世了?或者認為現在阿難成佛了,或者是不是又有佛到我們這裡來示現?這也是干擾清淨心。所以“如是我聞”一出口,大家都知道這是佛臨終遺囑。

第二個作用是息諍。參加收集整理經典的都是證四果的大阿羅漢。你說阿難是過目不過,這些阿羅漢哪一個不是過目不忘啊?哪一個不是入耳成誦啊?誰不想登台像阿難那樣做個領頭人,來收集整理佛的經典啊。但是大家請不要誤解,阿羅漢已經破除了我執,他絲毫沒有名利之爭,但是弘法利生人人有責。阿難把“如是我聞”一說,這些阿羅漢自然也就解除了競諍的心態。阿難身為佛的侍者、佛的法藏,依佛的教誨講“如是我聞”,然後再把佛在各個時空點所講之法敘述出來,這是理所當然。

第三個作用是區別於外道。讓大家一目了然,這是佛法經典。有些人讀各種經典時,他首先要看這是哪一派的經典。所以這個“如是我聞”起到這個作用。

第四個作用是利於修行。“如是我聞”通大通小。各種不同層次的修行人以不同的觀照,指導自己的修持。

第二.詮釋“如是我聞”真實法理法義。

講這句法的法理法義, 也就是講他的真實義。這個“如是我聞” 這四個字述盡了宇宙人生的真理,講透了我們的本來面目。它對整個十法界森羅萬象、一切的萬法他的來龍去脈、相互之間的關係,作了高度概括、總結和提煉。不是世間法可以來評價比擬的。講到底,他就是“明心見性”之說。

按照我們佛法里講“如是我聞”真正的實義,就是在講萬法的本來面目。萬法就是一個“我”,“我”就是萬法。就是我們一個念;就是講無分別法。可是沒有分別法,你這么籠統的講,誰會相信啊,眾生不能開智慧啊。所以在佛法里用藏、通、別、圓的分別法,把“如是我聞”分別開示。

所以這裡就分別性而言:“如”是我們的自性本心。它沒有任何的形相、大小、動靜,但它卻是真實的存在。

而“是”是講萬法萬相。有自己個別的形相、大小、多少、高矮、胖瘦、紅黃、黑白、有情還是無情等;總之我們能夠耳聞目睹、身受心想所涉及的一切的範圍都叫相都叫“是”。

“我”就是把“如”和“是”圓融圓滿圓通為一體。把一個真心本來面目說為“如”和“是”,說為性和相。而這個性和相呢,我們不要以為它是合在一起才是一、才是我,不是的。這個性當下就是相,相當下就是性。你講它是一嗎?它有性和相這兩種概念。你講它是二吧?它當下就是一。

“聞”就是明白了這個道理,就是見道了。

“如是我”這是一個本體,不管你‘聞’也好,不‘聞’也罷,都是一個“如是我”。那么‘聞’了以後,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,在因地的凡夫,他當下轉凡夫的業報身為佛菩薩的願身,成為分真即佛。再進一步的依此修行成究竟圓滿之佛。所以我們果真把這個道理搞明白,我們就叫“明心見性”,我們就叫了生脫死,就叫往生(妄心往生到真心裡)。下面我們打比方,來觀照這個道理。

什麼叫“如是我聞”?比如師父在這裡講:“一二三四五”或者講“《妙法蓮華經》”。講出來的話,空氣有震動,這是不是有形有相啊?這種有形有相,我們的耳朵可以感覺到。那么‘一二三四五’和《妙法蓮華經》它有文字之形,當我們講出的時候,眼睛是不是能看到啊?﹙銀幕上現出這些字﹚我們凡是識字的同修,都知道是什麼字形,是不是對應我們的眼根啊?那么這個“一二三四五”和《妙法蓮華經》還有它的字義,‘一二三四五’表數量,《妙法蓮華經》是表法,那么它的含義,我們腦袋思維一下就能知道,這是不是對應我們意根吶?

我們從殊勝意義上來講,任何一法都有它的法味,但是我們人道的眾生煩惱習氣比較重,很難體會出這個法的真實法理法義。所以我剛才講出的這句話,我們可以籠統的稱為相,稱為是“如是”的‘是’。

那么讓我門再想一想,在我嘴巴沒有講、耳朵沒有聽、腦袋沒有想之前,這“一二三四五、妙法蓮華經”這幾個字的字形、字義、字相、字味,它在不在啊?它一定在。是不是?雖然在,你能不能看到?聽到?聞到?嗅到?或者嘗到?不能。一旦看到、聽到或者想到,它已經變質了,它就變成了‘是’。雖然它沒有任何形相,沒有所能感覺到的任何東西,它在不在?它一定是在。如果不在的話,你怎么樣想都想不起來,就更不用說講出來了。講不出來就更不會聽到、看到了。所以這就是“如”,這還只是通教的‘如’,可以方便說為‘如’。

世間人他不相信這個事實,他認為眼見為實、耳聽為虛。你講這個無形無相真實存在的東西,你怎么講他都不會相信。所以六道凡夫,可憐就可憐在這裡,執相昧性、心往外攀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以及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執著在六種身根里,並且做種種的妄想、分別。所以他不能出六道輪迴,不能了脫生死。

我們果真能見到通教、別教、圓教的“如”,在佛法里稱“明心見性”。通教別教要通過行持修證才能見到‘如’。圓教可以通過聽經聞法,明白《法華經》《楞嚴經》所講一心三藏之理,當下見道,明心見性。但是你必須在刻骨銘心的、深信不疑的前提下,並且徹底懂得了、明白了,所以有道無道我們自己知道。果真見‘如’最低保障線不落三惡道,最高果位上不封頂。

所以我們問一問自己 ,我們現在果真、刻骨銘心懂得並且明白、我們看到的、聽到的、我們的肉團等等等,就是由無形無相的那個‘如’變出來的 ,請把手舉起來給我看看。舉高一點,好,請放下。我們現在還沒有聽明白的同修也把手舉起來,九個。沒有關係。師父會在這堂課中反覆講這個法,這個法太重要太重要了。

那么我們剛才講的人是這樣,那么牛馬豬羊等也都是這樣。所以一切的有情物,包括蒼蠅蚊子它們都有意識心,都有這個能動性。佛法是講萬法平等。

那么我們再看看這個無情物。隨便舉一個喝水的茶杯蓋,我們看這個東西,它是不是“如是我”?我們面對的茶杯蓋,它是一塊鐵,就是‘是’,這個沒有懷疑的。那我們現在看這個鐵,它是怎么來的?它在沒有形成鐵之前,它雖然在,你能不能看到這個形相?不能看到。因為鐵是從礦石中提煉出來的,礦石又從泥巴里來。那么這個泥巴,是從哪裡來的啊?是不是心變出來的?這就是“如”。

我記得我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。兩個手合掌,三分鐘打妄想,讓左手比右手長出來。做過這個實驗,並且手指長長的人舉起手來。好,大多數人都做過。那么其他沒有做過這個實驗的人,看到這些事實你們能不能相信?今天這個實驗,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就不做了。也就是說,這個實驗讓我們手長出一塊肉團,肉在沒有長出來之前,它在不在我們心裡啊?雖然在,它有沒有任何形相啊?沒有。那就是“如”。如果有任何形相的話,它就成了腫瘤。那非要動手術不可了。它就是沒有任何形相,那么這么長的一塊肉團,比如說我們死了以後,這個是不是就是泥巴啊?在任何一個微塵里,它都具足金銀銅鐵,無量的元素。現在的科學,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,僅僅是比例多少不同而已。它一定具足一切萬法自性,所以追根究底這個無情的萬法是不是也是從無形無相的本來面目,從這個“如”而有,是不是?所以我們想一想,這個世界上,從有情到無情有沒有哪一法不是“如是”?沒有。從有情到無情都是這個“如是”。

那么現在再來解決一個問題,我們這是講了阿羅漢乃至藏教這個“如”。我們再次想一想,我的這個“如”和你的那個“如”,和牛馬豬羊的“如”跟泥巴瓦塊的那個“如”能不能分出張三如、李四如、土如、牛如?不能分。是不是所有的“如”都是一個“如”?是。明白了所有的“如”都是一個“如”,這就是通教禪宗境界的‘如’,破一切的有歸於一個空性。一切有情無情、一切萬法其真心本來面目是就是一個“如”,這個道理是不是很容易明白?是。我們就在一堂課里提升了我們的境界。在這第一個層次里果真刻骨銘心、深信不疑明白‘如’,你永遠不落三惡道。

那么我們在第二層次地來講,你果真明白“千佛一如”,你就證到通教禪宗的境界。大家不用擔心,佛在《法華經》講,你果真明白“如來藏”的道理,你不用離開講經堂,不用離開板凳,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薩,你即“蒙佛授記”。那么法華會上佛菩薩,還自己給自己授記。在佛面前講“我們成佛了”,這是佛在法華經中一直在講這個法啊。

那么我們再來看一看,我們在講“如”,講“是”。我們在已經知道“如”和“是”合起來是“我”,那么我們通過手掌來打比方。比如這是手掌,拳頭展開是不是手掌啊?那么拳頭是“如”,手掌是不是就是“是”啊?那么我們看在這個拳頭的當下,我們眼睛看拳頭,這個心能不能看到掌?眼看拳,心見掌;這就是“明心”;我們在展開手掌的時候,眼睛看手掌,心能不能看拳?叫做眼見掌,心見拳,眼見“相”,心見“性”,眼見“是”,心見“如”,這就叫“見性”,在相見性。前面就是講“在性見相”“在拳見掌”“在如見是”,所以明白這個道理,這就是“別教”的“明心見性”。

別教它回到“相”上 ,就能見到“性”;它回到“性”上就能看到“相 ”。“通教 ”破除“一切相”而歸於“空性”。所以它只能破除一分“滅相無明”證得一分“真心法身”。那么別教這種修法呢, 仍然不究竟,它只能破除十二分無明微細煩惱,還有餘下的三十分它沒有辦法破除。

那么到了“圓教”的修法它不一樣 ,它當下任何一法同時見到一切的萬法之性,“一修一切修”“一證一切證”。不僅是這樣我們剛才講的這個“圓教”, “一”即是“一切”。在這一個指頭通過這個“相”能看到這裡的“空性”,同時看到無量的指頭。這個指頭就是全體 。這三個指頭又是這一萬個指頭,這是“圓頓大法”見“如是”,這叫“如來藏為總,萬法為別, 互為總別”“別”可以為“總”,這裡的“總”也可以為“別”還有“互別為別”這裡的一就是這裡的一,這裡的二是這裡的五,這裡的三是這裡的九,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,沒有哪一部分不是哪一部分 。你把這個道理搞明白,這就是"圓教"的“如是我聞”。

我們再以做夢來打比方。更深一步的觀照‘如是我聞’的法理法義。我們做夢的時候,是不是夢到父母、兒女、姥姥、姥爺、同事、同修也有很討厭的冤親債主?是不是也夢到牛、馬、狗、小老鼠?夢到桌椅、板凳、花瓶、沙發;也夢到起風下雨、太陽升起、月亮升起;乃至夢到牛屎、狗糞;亂七八糟是不是都能夢到?那么好好想一想,我們夢中這一切的境界與夢外的任何境界有沒有關係啊?沒有。所以都是我們一個肉團腦變出來的,都是我們一個念變出來的。

我曾經遇到有人提出反對。他說怎么沒有關係,如果我沒有老媽,我怎么會夢到老媽?我再問他,你有沒有夢到過從來沒有見到、聽到的東西?他說有啊,所以夢中的境界很複雜,不能強詞奪理。而且有的提前夢到未來事情是不是?所以講夢中的境界都是我們“一個念”變現。

那么我們正在做夢的當下,你能不能看到、聽到、想到或者知道那個正在一邊做夢一邊打呼嚕的人啊?不能。雖然不能,那個做夢的人在不在?在。如果他不在的話,你這個夢沒辦法做。是不是?“做夢的那個人”就是“如”。“夢中的境界”就是“是”。

剛才我們以夢打比喻。所以阿羅漢聰明,他知道我們都是在“做夢”,他要回到“做夢的人”中去。破除有形有相的肉團身這種“分段生死”。其實講老實話,如果我們做的夢比較好的話。你們願意不願意從夢中醒來?誰也不願意是不是。其實做夢是我們的真人,通過種種蛛絲馬跡,來幫助我們開智慧。佛法教育的目的,就是要我們從夢中趕快醒來。

那么我們再想一想,所有的夢中的境界,是不是做夢那一個人變出來的啊?是。如果是,你就是證得了“通教”的 “如是我聞”。

那么我們再想一想,當醒來不做夢的時候,那個夢中的境界在不在?在。這就是“無形無相”。如果不在的話。你永遠都不會再做夢。這就是“別教”的“如是我聞”。

藉助夢,你在夢境中悟到做夢的人,在醒人中悟到夢境。那么我們看一看,既然我們夢中的一切都是由我們一個念變出來的,夢中老媽是不是夢中老爸?夢中的老媽是不是夢中的那台電視機?夢中的電視機是不是夢中的一隻小花貓?有沒有哪一樣不是哪一樣啊?沒有哪一樣不是哪一樣。所以這就是“圓頓大法 ”的“如是我聞”。

我們刻骨銘心、深信不疑的認同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、諸佛菩薩到天人鬼畜、再到颳風下雨,我們整個世界的一切的萬法,都是由我們一個人,一個念變現出來的的同修請把手舉給我看一看。這個法很重要。有道無道自己知道。很好,都通過。

所以“如是我聞”就是佛教給後人印證自己的標準答案。

第三、“如是我聞”的不可思議的妙用

那么好好一個念,怎么會突然變出了萬事萬法呢?是不是由我們心裡變出來的?是。現在幫助大家體會一下,我們心為什麼能變,為什麼又不能變。

我們講地球人三分鐘,手能長出來這么多。那么天上的人,不用三分鐘也不用半秒鐘,只要一個念一變,一下竄到九霄雲外去了。變出無量的化身,就像孫悟空那樣。《法華經》也有講妙音菩薩、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、無量色身三昧。因為地球人煩惱習氣重,對這名聞利養太執著。所以心力很小。

我們心力就好比一把弓箭,如果這把弓箭可以射一百步。它在一步的地方殺傷力強?還是在一百步的殺傷力強?肯定是一步。所以地球人的心力。已經到了強弩之末。在一百步以外,連一張紙都穿不透。

我們再把做夢的道理想一想。我有這個體會,有時候在夢中想小便了就看到廁所來了。也就是在夢中想要一個廁所。廁所就能現前。是不是?是。如果我在這裡想方便的話,在這裡它能不能現一個廁所?不能。為什麼?因為我們白天心亂。夢中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根對外五塵停止攀緣,停止了妄想,只有一個夢中獨頭意識起作用。這時我們這個心力爆發就不可思議。

如果你定下心來什麼也不想,要不了十年、八年,你飛牆越壁從這裡穿出去都沒有事。你也可以入定,你人沒有了,變成了一團火。最後你一出定。這團火又變成了你這個人。或者變成一灘水或者變成一股風。一切都是由我們的心所變化。

2005年我到山西陽曲。有一位六十幾歲的老居士。他向我請法,說師父,有一個事情,我到現在都想不明白啊。有一天晚上,我在按照慕林僧念阿彌陀佛畫道道。念一個阿彌陀佛畫一個道,我畫道道畫到晚上九點多,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片光明。這個時候老婆從外面進門叫了一聲說:“乾什麼黑咕隆咚”。老婆叫了一聲,嚇了我一跳。當下什麼都看不到,烏漆麻黑。而在此之前一片明亮。這什麼道理啊?

所以當我們在專心致志沒有任何的妄想的時候,我們的心始終是明亮的。所以我們看到的白天也好、黑夜也好,黑太陽、紅太陽、黑月亮、白月亮是不是都是假的?。

當年鳩摩羅什大師,七歲隨母進寺廟拜佛,他自己跑到外面來。把廟門口的千斤寶鼎,一個人舉在手裡玩。別人看到很驚奇,說這個千斤寶鼎我們十個人都抱不起來,你看他一個六七歲的孩子就舉起來了,聽了這個話以後,寶鼎唰的從大師的手中掉下來了。再用勁推紋絲不動。一剎那間判若天地。所以是不是這個心在作怪?在此之前他沒有重量的概念。他抱千斤寶鼎跟玩紙團一樣。當腦袋裡有了重量的概念以後。紋絲不動。所以我們要明白。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們的心在作怪。要成佛、要成菩薩、上天堂、下地獄,在佛法里稱為“命自我立”

在《楞嚴經》里把“如是我聞”講的特別清楚。假設我們現在明白這個道理,你當下就已經解脫輪迴之苦。但是我們無量劫以來的習氣,仍然會讓我們不自在。因為還有這個東西(肉團)在,我們這個肉團身,它是一個劣質產品,它是個無明殼。你這個定業,佛也不能轉。必須在這個定業轉了以後,在中陰身期間,這個肉團無明殼解體,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妄想心、粗心、濁心這個時候它自然消亡。

我們之前講的裡面的那個“如”,這個時候輪到它當家做主。 一切的“比量”功德“現量”現前。就是這個“如是我聞”我看你“聞不聞”,所以講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法寶秘訣。

我們對它的妙用,從佛的經典里提起,讓我們堅定不移。在《妙法蓮華經》里講到“花開蓮現”啊,荷花在開花的同時,蓮子即已現前。那“華”是不是就是“是”?是不是就是“相”啊?”“蓮子”是不是就是“如”?是不是就是“性”啊?那蓮子當下就現前,叫“開權顯實”。就是表我們明白“如來藏”這個道理我們當下成佛。在《法華經---方便品》佛講了一個“開示悟入”這四個字,講了一個《妙法蓮華教菩薩法》所有上等根基之人蒙佛受記。

“開”開的什麼?“開”是不是由“事” 由“相”來“開”啊?沒有語言文字能不能“開”?“開”下來了專門給你,什麼也看不到,那個“如” 是不是真的?所以“開示”什麼也不能“示”,但是我們心能看到。心能看到當下是不是“悟”到了?當下“悟”到,我們的“妄心”就“往生”到“真心”,叫“入”。所以“開示悟入”的“入” 就是“ 往生 ”。即“開”即“是”、即“悟”即“入”。就這么快。

佛給舍利弗授記,那么天龍八部馬上就用佛的標準答案,自己給自己授記。佛有沒有講:“不行,你們不能給自己授記啊?”有沒有講啊?沒有。佛就認可。

第四、對照法詮釋“如是我聞”

下面我們幫助大家,把‘如是我聞’與我們在過去、在種種經教,所涉及到的一些名相概念,來把它貫通,幫助我們理解佛法。

《妙法蓮華經》的經題,就是以蓮華這個主題命名。蓮華在我們此方叫荷花,所以你看看蓮花之根,此方叫藕。蓮花之根切開之後,裡面中間一個孔,周邊還有八個孔。孔就表‘如’,藕肉就表‘是’。你若把這個藕看懂了叫‘如是我聞’。在藕外面看到藕肉,看不到裡面的孔。不管你看到看不到,他在不在?在。如果沒有那個孔,這個藕肉叫不叫藕?也許叫山芋、叫蘿蔔、叫山藥蛋。所以藕是特定表法的,是表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的。

我們再與《楞嚴經》來對照。文殊菩薩在《楞嚴經》偈頌里講“頂禮如來藏 ,無漏不思議”。‘如是’藏在如來藏里。‘如’是‘如來藏’的‘如’,‘是’就是‘如來藏’的‘來,那么‘如來藏’它有三個‘如來藏’。‘如’就是‘空如來藏’,‘來’就是‘不空如來藏’。我們由性就能見相,要是‘如’表‘空’的話,它空不空啊?不空。所以空如來藏當下就是(空不空如來藏),同樣的道理,這個‘來’的當下,我們由相見到性。所以這個不空如來藏當下就是“不空空如來藏’(即空不空如來藏)

所以“如是”藏(cang)在“如來藏(zang)”里,當下就是三個“如來藏”即“一心三藏”。“一心”就是“如是我”的那個“我”,“我”就是“一心”。

這個“拳頭”表“空”、表“如”;“手掌”表“不空”、表“來”;“拳頭”當下是不是就是“手掌”啊?是。所以它叫“真空不空”。所以“如”當下就是“來”。當下就是“空不空如來藏”。那么“手掌”吶?當下是不是“拳頭”啊?是。那么這個“來”這個“手掌”當下就是“如”,當下就是“不空空如來藏”。

對照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。在佛法里‘阿’就是表“無相”,表“無”。比喻我們無形無相的“真心本來面目”。“彌陀”譯成漢語叫“量”。這個量是表無量無邊、無窮無盡的萬法。‘如’就是‘阿’。‘是’就是‘彌陀。‘我’就是‘佛’。“如是我”就是“阿彌陀佛”。與《阿彌陀經》相對比。這是我們經常遇到最敏感的名相概念。

《心經》里有句話叫“是諸法空相”。“空相”的空就是“如”。“相”就叫“是”。一切法是“諸法如是”,是“諸法阿彌陀”。是不是都牽起來了?

還有在《法華經》中又提到叫“一實相印”。‘一’是不是就是佛?是不是就是‘我’?‘實相’的‘實’是不是就是‘如’?‘相’是不是就是‘是’?所以也可以叫“一如是印”“一阿彌陀印”。

所以我們懂得了以後我們要學會變通。你隨便變動一個名詞術語。就可以使聽經聞法的眾生生起歡喜心、生起好奇心。“如是我聞”就是“阿彌陀佛”。我們是不是天天念‘阿彌陀佛’啊?所以我們是不是天天念“南無如是我”啊?你怎么樣都是對的。

“圓頓大法” 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。那你明白了“如是我聞”你念“如來我聞”行不行?你念“阿彌陀我聞”行不行?都是一樣。

佛法里還講“理”和“事”。“理”就是表我們"真心本體"所以“理”就是“如”,“事”是事情的“事”,就是“如是”的“是”,所以“如是我”是不是就是“理事不二”? 就是“拳掌不二”是不是?“拳頭”就是“掌”。千萬不能把它理解為這是個拳頭和掌(左手拳、右手掌)。你如果理解為這個拳頭和掌(分為二的話)。那就是外道明白嗎?是不是把自己和別人對立起來了?一定是。這個“拳頭”和“掌”必須是這個‘拳頭’和‘掌’(單手即拳即掌)。這叫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萬法都是一。

我們講的比如說劉曉慶, 演武則天、 演楊貴妃、 演潘金蓮、 或者演那個珍格格是不是都是劉曉慶一個人?是不是就是珍格格一個人?劉曉慶是不是當下就是潘金蓮?有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啊?所以我們所有的人,都是我們一個念在變現你們不要感到奇怪啊,每一個人都能變現出無量的人。據網路信息美國已經成功成就了人造生命,也就是複製人。也就是我們一個人就可以變現出無量的人來是不是?

《楞嚴經》第九卷,當我們修到一定境界的時候,我們這一個人, 眼有眼人、耳有耳人、 鼻有鼻人、心肝、五臟、六腑各有一個真人。到時還可以在一起開會。比如說現在有嘴巴菩薩主持法會,鼻子菩薩、 眼睛菩薩 、牙齒菩薩、耳朵菩薩 、眼屎菩薩、鼻涕菩薩、心菩薩、肝菩薩、腸菩薩、指甲菩薩還要發表言論,還可以舉行文藝晚會。《楞嚴經》就是這么講的,佛法不可思議、妙不可言啊!

所以把佛的這個說法與我們在做夢的境界,我們圓融起來觀照,你當下就能看破,但放下未必。即使放不下,你能看破了將來帶業往生。所以這個“如是我聞”要把它搞明白,你說簡單,就簡單的要死; 你說複雜,就複雜的要命。關鍵我們把這個心量放鬆放開,來隨文入觀隨著老師的引導。你不要帶著一種懷疑的心理 、逆反的心理觀照,這樣我們才能入道。

所以學佛法開智慧要求我們要以很柔軟的心、順從的心、恭敬的心、虔誠的心來聽聞佛法。

所以《法華經》就是在講“如是我聞”。要叫我來講《法華經》的話,兩個小時就完了。那么佛確實為了講這個法,講了許多話。都是講《法華經》怎么怎么重要,你要恭敬《法華經》。你到了什麼什麼果位。倘若你懷疑《法華經》是得什麼什麼罪報,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在搞“多元教育”是不是?無非就是在幫助我們打開心量。就如那個電視機、錄音機的調節開關,你擰的越大是不是聲音越大。所以佛反反覆覆的搞微調,調正調大我們的心量。仿佛說:“誒呀,這個如是我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就是一切,你明白了嗎?”

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後,境界由淺至深。淺者不落三惡道,深者直到“地上菩薩”,“等覺菩薩”。乃至像龍女那樣直接成佛。只用兩隻耳朵聽而已,不要離開講經堂,你就成就了。這個法稱“心地法門”,叫“全性起修”。跟其它法門不一樣。其他法門明白一定的道理後,它還要“解行並重”。要修要證。是因為它那個道理不明確,似是而非。所以佛把他所講從《華嚴經》《金剛經》往下,統統說為方便法、不圓滿、不究竟之法。

當然這些法比外道法要好。它屬於“妄中之正”。儘管這樣,佛為了讓大家正信佛法,把自己講得其它法,說成跟外道講的是一樣的。就是為了要我們堅信“如是我聞”。

《法華經》就是從正面肯定的方式來讚嘆“如是我聞”。

《楞嚴經》是以正面與負面、肯定與否定、由淺至深解釋“如是我聞”。《楞嚴經》是詳細的對《法華經》展開開示。

《法華經》等於是對《楞嚴經》提綱挈領,高度概括和提煉。

佛在《法華經》中反覆強調這個怎么怎么重要,從頭到尾都是講這個法。

如果講“一”和“多”,我們講一多無礙。“如”就是“一”。“是”就是“多”。“一多”就是“如是”。“如來”藏在你的迷惑顛倒之中,

還有所謂“權實並重”、“權實不二”、“開權顯實”。

“如”就是離一切相,“是”就是即一切法。一切法當下就是“如”。

打個比方,比如說孫悟空,搖身一變,變成茶杯。茶杯當下就是孫悟空,這就是“見性”。那么我們知道孫悟空就是茶杯。在性見相。這就是“明心”。大家明白這個道理么?那個孫悟空當下就在啊,而且孫悟空當下具備三德,法身德、化身德、報身德。‘孫悟空’是法身德,“茶杯”是化身德,“變化”是報身德。三因佛性:“孫悟空”是正因佛性、“茶杯”是緣因佛性。“變化”是了因佛性。。“陀羅尼”解釋為漢語叫“總持”“總一切法,持無量義”。“是”是“總一切法”;“如”是“持無量義”。用涅槃來對照的話,“涅”就是‘是’, 有生長法種之義;槃就是“如 ”如如不動。對照“往生”,“如”是“真心”,“是”是“妄心”,妄心往生到真心就是“如是”。就看你聞不聞。

你果真聞得明白就是如來。你現在還沒有明白,你叫如來藏。因為你心還沒有解脫,那個如來自在的妙用,還藏在迷失的妄想心中。自己給自己對號入座,我現在是如來,還是如來藏。

再看《法華經---十六品》是佛講了《如來壽量品》半個小時而已。佛是“非生示生”“非死示死”。講我們這個自在的“我”是隨緣顯現不生不滅。法會大眾當下相信,佛馬上就授記。從羅漢一直到十地菩薩、等覺菩薩,都是在沒有離開講經道場、沒有離開板凳當下成就。

佛在《楞嚴經》又講“當處出生、當處滅盡”是不是講“即如即是”啊?“拳頭”變成了“手掌”是不是“當處出生”,“出生”是不是還是它(手掌)啊?“手掌”現前以後是不是“拳頭”沒有了,“當處滅盡”了沒有啊?“手掌”是不是“拳頭”啊?“當業輪轉”有沒有這句話?你這個“意”特別是“意業”.“身業”和“口業”是不是“意業”在輪轉啊?“當業輪轉”你這個心明白了“如是我聞” ,明白了“如來藏”的道理,“意業”是不是“佛業菩薩業”啊?所以你的身啊、心啊、口啊是不是輪轉為“如來業佛業”啊?叫“當業輪轉”這些重要的名相概念我們要提起“觀照”。

《楞嚴經》 倒數第二頁,講一個非常非常壞的人,他要下無間地獄,而且要下無量的無間地獄。一旦明白“如來藏”的道理,當下所有的罪過全部消除,變“地獄”為“佛土”是不是這樣講的?所以我們在這裡就是要看它的“妙用”。

我們再看《阿彌陀經》,我們再作簡單的提示。《阿彌陀經》裡面有句很重要的話,叫“即以食時,還到本國”。並不是由我們一些人講得:極樂世界的菩薩有神通,早飯前去供養十萬億佛,那供養完了回來的時候,正好敲板吃飯“即以食時,還到本國”。這真是太天真了。佛以吃飯打比喻。我們這個嘴巴吃朱古力,是不是甜嘴巴?吃鹹菜,是不是就是鹹嘴巴?吃辣椒,辣嘴巴;吃臭豆腐,臭嘴巴是不是?以吃飯的比喻,你吃了什麼就是什麼味道,來比喻我們這個心,你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你就是人,明白了做佛的道理是不是就是佛啊?所以“即以食時,還到本國”,“還到本國”就是"往生佛土"。

你明白“阿彌陀佛”,明白了“極樂世界”你就已經是“阿彌陀佛”已經就往生到“極樂世界”。還有佛在《阿彌陀經》後面講“已發願,已往生;今發願,今往生;當發願,當往生”是不是這三個意思?佛有沒有講“已發願者,經過三年念佛、四年拜佛、八年持咒今往生啊?”“今發願者,經過三年放生、兩年拜懺、八個月持咒當往生啊?”“當發願者,經過了三年誦經、四年朝山、五年燒香噹噹...往生啊?”有沒有啊?根本就沒有。“已發願”就是“已往生”, “今發願就是今往生;當發願就是當往生;可是我們現在硬是中間節外生枝,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,冒出來“信願行”。所以你注意“發願”“往生”兩個詞,“發”一定是爆炸性的,是不是?已經成為事實叫“發”。“願” 就是“原來的心”。“願”是不是原字下面有個心,以我們現在的妄想心見到了我原來的那個心。這是方便說,你這兩個心是不是就是一個心啊?是不是就是妄心就往生到真心啊?是不是就是“往生”了啊?“發願”兩個字就是“往生”佛唯恐我們還不明白,又加了個“往生”。有些人可能會強詞奪理,佛明明講是“臨命終時”才往生啊,所以我們一定到臨死的時候叫大家來助念,現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是不是都是這樣啊?臨死的時候“臨命終時”,大家來助念.這些人不懂得古漢語 ,古漢語的“終”有“究竟圓滿”之義。比如說這個講經堂終於圓滿告終,你能不能講這個講經堂終於圓滿的死了?不能。所以不能把“終”就解釋為“死”。所以“臨”是解釋為“道交感應”叫“身臨其境”。所以“臨命終時”就是指我們的妄想心明白了真心,是我們肉團的假命與我們的法身慧命真命道交感應為一體,叫“臨命終時”。

第五、“如是我聞”重要的地位

千經萬論他就是告訴我們“如是我聞”是我們佛法的命脈、是佛法的總綱領。又是擴張到整個一切萬法的“靈魂、核心”。

不管是佛法、世間法、正法、邪法你離開“如是我”無從談起。不管你承認不承認,不管你是行善還是行惡,是不是都是由我們本心在起作用?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
所以《法華經》《楞嚴經》整部經無非是講一個“如是我聞”,無非是講一句“阿彌陀佛”。這點我們要刻骨銘心、深信不疑。所以由此我們想一想佛當年為什麼要規定每一部經前面第一句話以“如是我聞”開頭。

佛當年講了四十一年法,沒有一部經提到“如是我聞”佛講《法華經》《楞嚴經》也沒有提“如是我聞”,但裡面有“如是等”是不是?“如是等”是不是就是“如是我聞”?那么佛在每部經前面以“如是我聞”開頭他的良苦用心就是說;“我滅度以後,任何人修行必須要把“如是我聞”搞明白,這就是《法華經》《楞嚴經》。

《法華經》是臨終遺囑,意味著從我滅度以後,我後世的弟子必須以《法華》《楞嚴》的“如是我聞” “如來藏”之義作為指導綱領。防止有些人以種種藉口來讀其它的法門,所以佛特別在每部經前面加“如是我聞”,把“如是我聞”搞明白了,等於把《法華經》《楞嚴經》讀懂了。所以我們要理解佛的良苦用心啊。

文殊菩薩講“歸元性無二”是不是就是講“如”啊? “方便有多門”是不是就是講“是”啊?一切的萬法必須把“如是我聞”搞明白你才能成就。否則你是“門外漢”,“門外漢”連入門都不能入,怎么能成就。

你也許可能認為這裡有強詞奪理的嫌疑,好在《法華》《楞嚴》《阿彌陀經》這三部經一脈相承,都在講同一個法,都是異口同音講這個道理。所以講“如是我聞,萬法皆成;如是我不聞,萬法皆不成。

第六、明白了萬法唯我一心所現 當下成佛

現在我們並不是講你明白這個道理就能成佛、就能往生。雖然是佛金口玉言,雖然佛在法華會楞嚴會記載確確實實聽經聞法,沒有經過什麼修什麼行就成佛了,但是我們還是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。但我想問大家一下,你們想不想知道這個所以然?也就是說為什麼我明白了“如是我聞”,明白了萬法唯我一心所現,我就當下成佛要不要把這個道理搞明白啊?

我們現在打這個比方,比如說:有花生米大的一粒老鼠藥放在(茶杯)里,我把這個水喝下去,我會不會被毒死啊?一定會。那么把花生米大的老鼠藥放到長江里或者運河裡,你再喝運河裡的水會不會被毒死啊?不會。為什麼?因為化解了,是不是稀釋了?比如說我們的我執、我們的煩惱習氣就像花生米那么大是不是?當我們的心量只知道有我、有家庭或者只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個阿彌陀佛的時候,他是阿彌陀佛,我是人;他是鬼,這是泥巴,我們的心量就茶杯蓋那么大是不是?你能不能把你這個我執化成佛啊?不能。當我的心量知道不管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,還是道旁的小爬蟲、他方世界的一個小烏龜、以及一切的十方的萬法都是一個阿彌陀佛。 我這個心量是不是很大了?我的心量是不是就有運河那么大了?那我的我執是不是化掉了?是不是成佛了?不就是解決這個心量的問題嗎?

再比如來講, 這是氣球是不是啊?這個氣球能不能把這個茶杯帶到天上去啊?不能。當我的心量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,我是凡夫,心量是不是這么大的氣球啊?那我的我執、造的業障就是這個茶杯,那我這個心量能不能帶業往生啊?那當我的心量是整個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、都是我、都是一個念,那心量是不是就是房子這么大的氣球了?房子這么大的氣球是不是就能把這個東西帶上去啊?大家好好想明白這個道理,即使我再大的罪過(兩個這個茶杯大)它也能帶走,叫“帶業往生”。如果不【帶業往生】的話,誰都成不了佛。你以為怎么樣啊?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
再比如說我們從這裡到揚州火車站。比如是五公里那我一念能不能把火車站想起來?那么這裡到北京火車站不是五公里,是五百公里。五百公里是相當於一百倍,我一念能不能把北京火車站想起來?那么這一念到北京火車站時間需不需要一百秒啊?不需要。 是不是同樣用一秒啊?別說到北京火車站,就是到恆河沙數,什麼銀河系之外之外的外星轉播站都是一個念都是一秒是不是?那么時間相等,距離不一樣,速度是不是大啊?所以我原來只知道有個西方世界阿彌陀佛,這個心量是不是就是到揚州火車站的力量?當我們知道一切的萬法都是我,這個心量是不是很大了?速度大,心力是不是很大?心力很大是不是很光亮啊?所以力量很大,光亮的東西是不是往上飛?它會不會往下沉啊?不會。

當年釋迦摩尼佛他母親逼著他出海打漁,他為此踢了他母親一腳,因為這個嗔恨心下地獄。到了地獄以後呢,他看到小鬼抽筋撥皮憐憫心悠然而生。正想開口講話說:“算了吧,我來替這個小鬼受苦吧”。嘴巴還沒有開,身不由自主飛到天上去了大家明白嗎?因為他的心與地獄的氣氛不相適應,如果是這個泥巴球、鐵球、鋼球往水裡放是不是滾到底啊?這氣球能不能放到水底下去?你按下去它還要飛起來,所以佛法里“命自我立”。

你怎么樣用心,你這種氣氛就與哪一個國土的氣氛相適應。所以大家現在明白了為什麼說明白“如是我聞”,什麼是“佛” 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,當下即已“往生”。並不需要等明天,也不需要等晚上,更不需要等來世,這個道理大家明白了嗎?

那有些人會講那為什麼我明白了,卻不能飛到天上去啊?所以我剛才講了就是因為我們這個無明殼(肉團身)在障礙我們,所以在中陰身期間當無明殼解體以後,我們自然而然現量功德就會現前。比如說我們在游泳池裡學會了游泳,我們現在都會了是不是?但你現在能不能游泳?你穿著衣服,這裡是空氣,當然不能游。當我們到了大海里去的時候,衣服一脫是不是就會游泳啊?那我問你:“你這個游泳是在大海里學會的還是在岸上就學會了?”所以你將來在中陰身期間成佛。你是在中陰身期間成佛的還是現在成佛的?所以現在是不是當下見道,當下就成佛?這就是“圓頓大法”不立階梯、一步登天、無修無證。

我們現在講到這裡,已經明白“如是我聞”,根據佛為我們提供的標準答案,自己對號入座(我可不給任何人印證)有把握往生而且我現在就往生現在就已經成佛的人,把手舉起來看一看。舉高一點,我再強調不懂裝懂舉手要受報應,懂了以後你卻不願意舉手,你是輕慢法,也要受報應,必須實事求是。你想拍馬屁也不行,你想裝糊塗也不行。舉高一點請放下,現在有多少人啊?196人。我們現在再看看有沒有沒聽明白的人? 把手舉起來我看看,不要不好意思,“十六個”好,放下。

剛才舉手的我們不管他,那十六個舉手的我要管,我現在就給你們授記,你們已經“成佛往生”。好,既然給你們授記,必須要講為什麼是不是?要不然的話你不明白啊。所以我專題對這十六位菩薩開示,為什麼你們現在自認為沒有把握往生,師父卻給你們授記了呢?

禪宗常講“二人同飲一杯水”是不是?兩個人能不能同飲啊?我這樣喝的話你能不能喝到(同時喝)?如果將兩隻雞、兩隻鳥同喝一杯水我們很好理解,是不是?因為雞鳥嘴巴是尖的,人的嘴巴是禿的,比那個豬的嘴巴差不了多少?是不是?這裡就涉及到一個問題,我們在這裡聽法的人,每一個人都是“雙重國籍”。一個是“娑婆”國籍,一個就是“極樂國土”國籍;一個就是“是”國籍,一個就是“如”國籍明白嗎?我們不是剛講“如是”嗎?所以我們剛才講在沒有想之前裡面那個東西是不是在啊?也就是我們同時是兩個人在這裡聽經,現在我們幫助大家,體會一下裡面的那個真人,我怎么就看不到,剛才僅僅是理論說明。我怎么就看不到那裡的那個人?我現在就要給你介紹一下,讓你們見見面好不好啊?想不想見面?

我們有時候在大庭廣眾前講話往往講出一句不太適宜的話、不知好歹、不知深淺的話,講了以後就後悔,我怎么這么糊塗,講了不該講的話,恨不得咬牙齒咬舌頭是不是?那么我們開始後悔想咬牙齒、想打大嘴巴的心,就是我們現在的這種粗心、濁心、六種意識心。我們信口開河沒有思維就講出話的那個人就是我們的真人,大家能聽懂嗎?能感覺到嗎?我們有沒有這種現象?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叫下意識。還有我們有時候走路的時候,冷不丁的摔個大跟頭。比如說前面看到一個大石頭,這個時候你會不會在那裡打官腔:“前面有個大石頭啊,手不抱頭就要頭破血流啊,兩個手在幹嗎啊,還不趕快抱起來”然後就“好,抱就抱吧”。有沒有這個必要啊?有沒有這個可能啊?你是不是想都不要想兩個手哇的就抱起來了?懂不懂啊?這個時候抱頭的那個心,就是你的真人。我們這個真人,他是我們假人智慧九倍。所以在中陰身期間假人已經消除,這個真人在中陰身期四十九天叫“自由生命”。上天入地無所障礙,而且在這個時候他智慧是在世時九倍。所以他明白了“如來藏”道理他會不會忘記啊?即使今天你把死人抬過來,我告訴你,他今天都成佛。佛在《地藏經》說為“聞在本識”,“本識”就是“阿賴耶識”,方便說為“真人”。可是由於我們平時執著於這種比較粗、比較濁的心、執著於外頭的境界把我們那個人丟在了腦後,你丟他,他可沒有丟你啊,明白嗎?“如”和“是”,“是”能把“如”丟得掉嗎?

比如說我現在只看到“手掌”,“拳頭”在不在啊?在啊。兩個人走路,前面的人看不到後面的人,後面的人能不能看到前面的人?能。前面的人能不能看到後面的人?看不到。看不到,他在不在啊?在。所以我們今天在聽經聞法的時候,即使你前面的這個假人沒有聽懂,當然聽懂聽不懂都不重要了,能聽懂更好了,不管你聽懂聽不懂,後面的那個人已經聽懂,他已經成佛。

在《法華經---弘傳序》講叫“俱崇密化之跡”,所以我們裡面的“真人”呢,他已經“瞞天過海”,瞞“眼 耳 鼻 舌 身 意”這六種意識心之天,過“生死”之海。所以為什麼有些明白道理的人“明心見性”的菩薩,乾什麼呢?打自己嘴巴是不是?左右開弓:“我怎么這么愚痴,這么簡單的事情,一明白就是佛。還拚命叩頭、參學”。趙州老和尚八十歲的時候寫了兩句偈:趙州八十尚行腳(參學修行),方悔錯用草鞋錢.(花那么多錢買草鞋白用了).成佛就那么簡單這個道理大家明白了嗎?

好,我經過這段開示,剛才那十六位不明白的菩薩你們現在明白了這個道理,認為現在就已經“成佛” 就已經“往生”的同修,把手舉起來看一看,十個通過。現在還有不明白,沒有把握的同修把手舉起來,也不要怕,不要客氣啊,還有六位,那對這六位同修 再給你們授記叫“不動地菩薩”。怎么樣“不動地”啊?不管你舉手不舉手,你的“真如本性”都不動,都是“佛”明白嗎?不管你承認不承認,你都是“佛”叫“不動地”。

好 法會圓滿 祝大家吉祥如意。

相關詞條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